《间谍与密战》:解密中情局和军情六处间谍的真实生活是这样的……
2018-12-15 10:56:09
  • 0
  • 0
  • 0


《间谍与密战》:解密中情局和军情六处间谍的真实生活是这样的……

 

/范典

 

间谍电影中势不两立的敌我双方,总是想尽各种方法诱敌入彀,而在斗智斗勇过程中折射出的人性光环和信仰力量,也是引人深思和探讨的,这一方面,或许张爱玲早在她的《色·戒》中就已抛出问号。然而真正的间谍世界里,所谓的情念、血肉都只安插于瞬息万变的局势情形中,哪有时间让你思索和检讨。

 

《间谍与密战》是根据英国未来出版社出品的一套知识型图册翻译过来的书,开本犹如杂志。全书围绕间谍在世界史中的作用及它发展过程中涌现的一些人物、事件,条分屡析地剖解“间谍”这个职业在国家命运遭受变迁时的特殊性和时代性。尤其是对战争中那些潜伏在敌军或普通人身边的间谍行动,有很多笔墨的记录,使很多原本隐藏于历史旮旯中的秘密重新展现。

 

早在公元前5世纪,《孙子兵法》就写道:“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 从阿兹特克人、罗马人到蒙古人,很多古老文化里都记载了间谍活动,包括盗窃信件、窃听和监视敌人。中世纪时,梵蒂冈比许多国家的政府更强大,教皇拥有庞大的间谍网络,其最著名的形式是宗教裁判所。在1095 年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期间,教皇乌尔班二世(Urban II)雇用了特工来渗透监狱,释放被关押的十字军,破坏清真寺和军事防御。在文艺复兴时期,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宫廷策划了大量间谍活动。弗朗西斯·沃尔辛厄姆爵士成为女王的间谍总管,阻止暗杀企图,打击海外天主教徒的势力,让女王不断领先于她的敌人。然而,直到20 世纪,现代意义上专门的国家间谍机关和间谍活动才真正出现。1909 年英国秘密特勤局成立,1942 年中央情报局的前身战略情报局成立。

 

《孙子兵法》中概述了五类情报来源:乡间、内间、反间、死间及生间;而古代印度哲学家考底利耶则在他的政治著作《政事论》中提倡“政府应该雇用情报人员来监视他们的臣民”;13世纪初的蒙古帝国,成吉思汗早已拥有强大的间谍网络,使得他的队伍屡屡以少胜多——在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黄蓉扮襄阳使者闯蒙古营寨等情节其实正是“兵不厌诈”的作战策略。这就让我们不难发现,间谍行为的产生,是在战争和政治影响下,不得不做出的冒险之举。它妙在智取,而非硬夺,但同时肩负使命和生命之虞。

 

人类发展历程中,工业文明的兴起,为间谍行动提供了很大帮助。1861年的美国,撒迪厄斯·洛教授利用甲烷充气的热气球带一批记者和摄影师进行空中侦察,这一方式获得批准,首次用于内战的报道。随后,各国对间谍活动的热情高涨,无论是美国的黑室,还是英国剑桥间谍组,都应运而生,直至中央情报局的成立,取代了日本突袭珍珠港后由罗斯福总统设立的战略情报局。杜鲁门总统认为美国缺乏系统和权威的情报系统,无以对抗他国军情行动,中央情报局为此招募数以千计的特工来收集信息,最终在对苏联的冷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他们一力传播对共产主义的负面信息,以阻止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站稳脚跟,但先后使美国卷入旷日持久的越南战争、猪湾事件和一连串丑闻事件,还间接参与了导致尼克松总统下台的水门事件。中情局的情报活动虽然对西方世界最终获得冷战胜利具有决定性意义,但苏联解体后,他们的工作重心转移至国家安全和利益的新威胁,包括全球恐怖主义、大规模实施种族灭绝和种族清洗的专制政权、国际犯罪活动和核武器扩散,其中的恐怖事件以2001911日基地对世界贸易中心和五角大楼发起的恐怖袭击最为臭名昭著。此次恐袭中,遇难者近3000人,造成美国经济损失达2000亿美元,很多人认为导致这次灾难产生,和美国的中东政策不无关系,以巴长期的军事冲突和以色列人对巴勒斯坦人的杀戮及美国对以色列的偏袒,最终导致这些不怕死的狂热激进分子的“诞生”。

 

从信仰不同到站立的阵队不同,小国之争上升到大国之战,书里写到的英国支持阿曼对抗叛军的战争、美国在老挝长达十年的轰炸战争、美国的索马里阴影战争等,都让这些暴烈行径暴露了强权国家的蛮横政策和贪婪意图,以致一些小国家成为牺牲品。

 

任何间谍行为的活跃,都表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权益之争,明的便是战争,暗的便是间谍行动。在这些暗角落里,间谍们的行踪成为谜团,甚至他们至死都用着假名。而在这本《间谍与密战》中,可以看到很多陌生和熟悉的面孔,他们或成为政治和战争的牺牲品,或成为最大的赢家,但这些人物的出现,使整个人类历史发生了改变。

 

伊恩·弗莱明笔下的特工007詹姆斯·邦德的故事正是受到二次世界大战中军情六处事迹的启发,但电影中光鲜亮丽、美女香槟的场景,恐怕只有艺术才能承载,现实中的残酷往往让人毛骨悚闻。

 

军情六处原本只是英国政府组建的秘密勤务局,一战爆发后,秘密勤务局改名为军情六处,迁入距离议会大厦不到一千米的白厅,表面是一家进出口公司,实则在被占领的欧洲和俄国设立了成功的间谍网络。但在一次对抗爱尔兰共和军的斗争中,他们遭遇灾难,死伤惨重。直到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被德军包围,首相丘吉尔不得不利用军情六处来动用“肮脏手段”以使英国生存。招募来的人员大多都是从欧洲大陆逃来的外国人,他们急切期盼自己的国家能早日得到解放,并在特别行动执行处接受了几个月的密集突击训练,“教授的技能包括一系列自卫技能,从机枪、消声手枪到匕首等各种小型武器的使用”,“学习如何赤手空拳杀人”,“还包括使用高爆炸药进行破坏、导航、伪装和运用密码传输”。

 

军情六处顺利破解恩尼格玛密码,促使美国加入反抗希特勒的斗争,这也标志着丘吉尔所谓英国和美国之间“特殊关系”的开端。但是军情六处在招募人选的单一化上,暴露出致命缺陷,他们招人的标准集中于知识分子领域的做法遭到了苏联秘密情报机关克格勃的利用,这也使得以后出现了“双重间谍”这一身份。

 

上世纪30年代,欧洲走向战争边缘,知识分子希望遏制法西斯崛起,因此共产主义思想在他们中间传播,克格勃为此招募到了剑桥毕业生金·菲尔比。菲尔比侍仗着自己的高学历和聪明头脑很快便成为英国驻华盛顿大使馆的一等秘书,掌握了大量一手美英对抗苏联的联合行动的机密情报,但后来因一些事情,他的身份被质疑,相继被英国和苏联政府持怀疑态度并被软禁,菲尔比最终抑郁而死,他这种“双重间谍”的身份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除他之外,还有一位名为亚历山大·利特维年科的特工在伦敦一家酒店遭到毒害,当时他喝的茶里被人放有放射性物质钋-210,他当时正受军情六处派遣,调查俄罗斯黑手党对俄罗斯政府的渗透,因此对他的暗杀实际上是国家批准的行动。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梳理了英国军情六处和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发展脉络,还历数一些众所周知的著名间谍人物、秘密战争、秘密武器,信息量之大令人咋舌,但疏密详略有致,线索脉络清晰,让人对现当代西方间谍史有所了解和认识;也让我们看到了影视、文学作品中,无论是《007》中的詹姆斯·邦德,《锅匠,裁缝,士兵,间谍》中的“剑桥五杰”间谍,还是《逃离德黑兰》中惊险刺激的情节,都有着历史背景和人物原型。这些间谍们以他们的聪明才智改变着历史,却在历史的乱流洪潮中沦为一枚棋子。


——已发表于参考消息网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